伊通河奔涌而来的发现之旅

伊通河——长春的母亲河!由南至北穿城而过,默默流淌了上万年,滋润着两岸的万物生灵。

穿越历史,抚今追昔,伊通河到底与长春有着怎样的渊源?古流河畔到底有多少鲜为人知的故事——

今天,大东北V为你讲述——第一回:伊通河之源

伊通河源自哪里?传统的说法,伊通河有两个源头。著名史学家金毓黼撰写的《长春县志》中有这样一段文字:“伊通河源出伊通县磨山屯、板石屯之山腰水泡,由伊通边门流出县境。”

与著名文化学者施立学面对面采访,证实了伊通河的两源之说。

施立学,吉林省民俗学会理事长,长年从事伊通河流域文化研究,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至今,他的脚步遍及伊通河流域。作为省政协委员,十年前曾写过《全流域治理伊通河》提案。

作为松嫩平原上的万年古流,松花江的二级支流、饮马河的最大支流,伊通河发源于四平地区最高峰伊通县河源镇的青顶山,海拔米。

伊通河畔,沃野千里、物产丰富,自古为皇家禁封的“龙兴之地”。为保护关外陵寝、皇家围场和贡品资源,保持满族的骑射风俗,清王朝在这里推行了长达两个多世纪的封禁政策,修筑柳条边墙,全柳条边开设边门20座并派官兵把守。年复一年,两岸农民增多,逐渐形成村落和集市。

嘉庆五年(年),清王朝在伊通河畔设立了长春厅,这就是长春的起源。

考古调查显示,早在史前新旧石器时代,远古先民们就已经在伊通河畔逐水而居。

答案来自年。这一年的春天,农安县左家山的一位村民在伊通河北岸的台地上意外地拾到了一个铲形的工具。年春,吉大考古研究室对这里进行了为期2个月的考古发掘,一批远古人生产生活的遗物被发掘出土。自此,一直无人知晓的伊通河人类活动之谜由此揭开。

考古学者通过地层叠压关系和碳十四年代测定,证实左家山遗址共有由早到晚三个不同时期的文化遗存,文化性质均属新石器时代,距今至年之间。这是迄今伊通河流域发现年代最早、最具代表性的人类文化遗址。

考古工作者在该遗址中发现了房址、烧土遗迹和灰坑等,找到了大批文物,其中有鼓腹罐、筒形罐、钵、纺轮等陶器;斧、矛、镞等经过磨制的细石器;锥、刀、匕、铲等经过劈裂、打琢、刮削、磨制的骨器。

史考为证,在距今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伊通河就有了原始农业,成为东北境内农业开发较早的地区,西周时在伊通河流域形成了较为繁华的农耕文化。

而在辽金和明时期,这一带成为四通八达的交通要道,特别是明清时期交通、驿站的使用,促进了这一带的人口流动和商业活动,饲养业、皮革加工业逐渐发展起来。

敬请听下回分解。

参考文献:《发现长春》、《长春历史话题》、《伊通河文明史》等

专家顾问:施立学著名文化学者、吉林省民俗学会理事长

吉林日报记者王英刘庭庭孟凡明于畅

长按识别







































补骨脂注射液副作用
白癜风治疗北京哪家医院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angchunshizx.com/ccsmj/502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