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雪丝路农安古城在黄龙府梦回辽金岁月悠

“狼烟起,江山北望;龙旗卷,马长嘶,剑气如霜。心似黄河水茫茫;二十年纵横间,谁能相抗?恨欲狂,长刀所向,多少手足忠魂埋骨他乡。何惜百死报家国,忍叹惜,更无语,血泪满眶……”这首脍炙人口的《精忠报国》唱出了南宋时期岳飞与他的岳家军悲壮的爱国情怀,也让人梦回八百多年前,那段山河破碎,社稷累卵的动荡岁月。提及岳飞,人们都听过“直捣黄龙”一词。而今天黄龙所呈现的,则是另一番风光。

昔日黄龙今安在?

北宋靖康二年(),金兵南下攻取北宋首都东京,徽、钦二帝被俘,宋室南迁。此事成为大宋王朝最难以言喻之伤痛。北伐光复河山亦是宋人心中的愿望。生于北宋灭亡之际的陆游,终其一生都在盼望宋室光复河山,留下“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的血泪之叹。直到临终之际,仍嘱咐儿孙“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其实南宋朝廷并非朝中无能人,沙场无勇将。岳飞就是这么一位名将。他曾向宋廷请求北伐,收复失地,率领岳家军一路北上,捷报连连。金人都说“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在北伐的途中,他立下豪言:“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尔!”遗憾的是,岳飞的宏愿并未实现,他被十二道金牌召回,最终遇害,遗恨风波亭。但“直捣黄龙”却一直被后世一再沿用,也让这个地方扬名数百年之久。

那么岳飞当时所说的“黄龙”又在何地呢?实际上早在金朝建政之前,黄龙府就已是北方辽代的军事重镇。根据《辽史》载:“龙州黄龙府本渤海扶余府,太祖平渤海还至此崩,有黄龙见(现),更名。”当时辽人设黄龙府都部署司,军事长官为兵马都部署,是辽国六府中重要的一府。金政权建立以后,金主完颜阿骨打于年向辽宣战,随后在宁江大捷和出河店之战击败辽军。次年,阿骨打称帝,正式发动灭辽战争。金天会三年()二月,金军于应州(今山西应县)境俘天祚帝,辽朝灭亡。而黄龙府则成为北方新崛起的大金国之都城。灭辽战争结束后,金国派兵进攻赵宋政权,并于靖康二年()攻入宋朝的都城(开封),掳走徽、钦二帝。

昔日的黄龙府就位于今天我国吉林省农安县城之内。经过八百多年的历史变迁,今天的农安古城内依旧能找到当年的遗迹,有“一代王城,三朝重镇”之美誉,对于发掘以契丹、女真为主的东北少数民族历史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探寻辽金两代历史文化不可不至之地。

但如果要仔细追溯,农安的历史还要早很多,在今天的农安境内,流淌着松花江、伊通河等水系,是非常适合渔猎的地区。早在2万多年前,这里就有大型哺乳动物猛犸象、披毛犀生存;年前,人类就在此地留下了活动的痕迹。农安最早的建城史可以追溯到4世纪的扶余国。扶余国是朝鲜半岛北部与今中国东北地区的第一个扶余人政权国家。前期王城在长春市宽城区小城子村,一说吉林省吉林市,公元年,扶余在谷物丰盛、余粮颇多的农安地区设立王城,其国故城叫濊城。扶余国从前2世纪立国到年东扶余国被高句丽灭国为止,历时约年。而农安的建城史也长达近年。

农安古塔:看得见的大辽

公元10世纪中叶至12世纪,扶余开创了一段新的历史,成为渤海、辽、金三朝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重镇。公元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集中全部兵力攻下了渤海国的西部重镇扶余城,然后又围攻首都忽汗城(今黑龙江牡丹江东京城),国王率领几百名大臣开城投降,不久统一渤海全境,阿保机将渤海改为东丹国,意即东契丹国。但在当年秋季,阿保机在出征渤海还皇都途中病倒,最终于9月26日在扶余城病逝,终年55岁。谥升天皇帝(一作大圣皇帝),庙号太祖。史书有明确记载,在辽太祖驾崩当夜,“紫城上空,现黄龙缭绕,可见一里,光耀夺目,于是改扶余府为黄龙府。”黄龙府也自此得名。

今天的农安古城内,已发现的古遗迹多达处,其中辽代古塔与高句丽长城为国家级保护单位。此外有省级保护单位9处,市级保护单位12处,县级保护单位32处,遍布农安境内。其中农安古塔是探寻辽金历史文化的重要古建筑之一。该塔建高44米,是我国现存最北端的一座佛塔。该塔坐落在吉林省长春西北六十公里处农安县内农安镇城西门,又称“佛塔、辽塔、金塔”。

农安古塔为砖筑,实心,密檐式,八角十三层,由塔座、塔身、塔刹三部分构成,通高44米,造型优美端庄,表现了辽代建筑艺术的风范。它建于辽圣宗耶律隆绪太平三年至十年间(—),距今已近千年,是辽代黄龙府遗留至今的唯一古建筑。由于历尽风雨剥蚀和人世沧桑,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古塔已破败不堪,濒临倒塌。年,人民政府拨款进行保护性修缮,修筑至十层。年,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了大规模修缮,使古塔恢复了本来面貌。

通过这座千年古塔,足以让游客梦回到在辽金的盛况。那时的黄龙府统五州三县,到辽圣宗时,该处除设行政长官外,还配备了军事兵马都部司,此外,还调迁兀惹、铁骊户等部族军,常驻黄龙府及其所属各大州城。辽国正处于鼎盛时期,也是农安古城在历史上重要的发展阶段。彼时辽地盛行佛教,在兴建城堡时,通常要大兴寺院和佛塔,仅咸雍八年()三月,在今该省西部一带的长春州、泰州和宁江州,即有三千人出家,剃度为僧尼。农安辽塔作为佛教建筑,正是这一历史的产物。

伴随着政治、经济、交通的发展,黄龙府人口急剧增长。当时农安一带,人烟稠密,村屯密布,城郭相望。可以说近千年前,这里就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不仅住有契丹人、渤海人、汉人、女真人,并有铁骊、兀惹、突厥、党项等族人。据《三朝北盟会编》所述,当时黄龙府“杂诸国风俗”“凡聚会处,诸国人语言不能通晓,则为汉语以证方能辩之。”

梦回辽金之胜地

金灭辽后,曾定都黄龙府。“黄龙”一名在百年宋金战争中留下不可磨灭之印记。经过数百年战争的洗礼,古城黄龙府几经毁弃,几度繁华,演变为农安县城。如今的城内,除了赋予县城浓郁历史气息的辽金古塔之外,还出土了大量文物,成为那段峥嵘岁月的历史见证。

据统计,在农安县境内出土上调国家、省、市的保存文物有件,而农安县现存藏品则多达件,其中珍贵文物40件,一级文物4件。最珍贵的四件文物都产生于辽金时期,它们是金代定窑白釉刻花龙纹盘、金代定窑白釉刻花莲纹盘、金代定窑白釉刻花龙纹钵和“骁猛第四指挥第五都朱记”印。

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骁猛第四指挥第五都朱记”印,这颗铜印是农安县文物管理所于年从哈拉海镇废品收购站征集到的。铜印呈扁方体,长5.3厘米,宽5.2厘米,厚1.5厘米。上置板状钮,钮下左右共镌刻九个楷书阴文汉字“太平兴国二年八月铸”。钮上和钮侧分别刻有代表方位的“上”和“北”字,印面边框内为汉字篆文“骁猛第四指挥第五都朱记”十一字,除“五”字上横残破外,其余各字笔画皆完好无损。显然这是一颗流入辽地的北宋铜军印。

“太平兴国”为北宋太宗赵光义的年号,由公元年至年。“太平兴国”二年应为公元年。据《宋史·兵制》记载:“骁猛”为当时军队兵种的代号,应译为勇敢、力量强勇的骑兵,“指挥”与“都”则为宋时军队编制单位。宋初时的“指挥”应统辖五百士兵,“指挥”下设的“都”,每“都”辖兵百人。“朱记”相当于“之印”。这枚北宋铜军印在农安被发现,很可能与当时宋、辽之间的战争有关,对研究北宋军制有着很高的价值。

漫步在今天的农安古城内,还能从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感受到千年不衰的传统气息。自改革开放以来,农安古城重点编排辽金剧,先后推出《魂系黄龙府》《圣明楼》《铁血女真》《兀术与鹰格》等一批剧目,曾三次晋京演出,先后获文华奖、梅花奖等国家顶级大奖,被吸收为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毗邻长春的农安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与文化,还有一江两河等自然风光,近年来更是开发了5A级辽金时代观光园。漫步农安古城,梦回辽金岁月,历史与现代在这里相遇。

本文来源:《国家人文历史》凤翔/文

原标题:《一代王城,三朝重镇农安古城:在黄龙府梦回辽金岁月》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angchunshizx.com/ccsjt/1447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