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五年,我们设定了“为建设文化强省远景目标奠定基础”的发展目标,这是否说明,我们的文化强省建设事实上是任重道远呢?在提升我省的文化软实力方面,将采取哪些有效的手段呢?
文化强省建设任重而道远,我们在规划中也提出到年,我省实现文化强省目标,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在“十四五”期间,我们将从五个方面同向发力,全力提升吉林文化软实力。
01
培育精品力作
推动文艺作品创作生产
坚持把提高质量作为文艺作品的生命线,突出“中国梦”时代主题,聚焦现实题材,唱响爱国主义主旋律,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突出吉林特色,创作体现吉林地域特色、讴歌新时代主题的精品力作。
推动艺术创作提质升级。在吉剧振兴工程、京剧高派基地建设工程、吉林歌舞品牌建设工程基础上,聚焦以“中国梦”为主题的现实题材、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革命历史题材和以少数民族生活为源泉的民族题材,深入实施艺术质量提升工程。“十四五”期间,重点推出5-8部具有吉林文化特色、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力的原创精品力作。
推动旅游演艺精品创作工程。创排冰雪主题的歌舞作品,整合吉林历史文化和旅游产品,点亮多元化的吉林文化符号。探索文艺精品与旅游产品深度融合的发展路径,重点扶持1-2部大型优秀旅游演艺作品,扶持复排优秀传统剧目不少于10部,每年打造3-5部经典舞台剧目。
推进演艺场馆建设。积极推动有条件的旅游城市、景区、度假区深度挖掘、整合、联动相关产业资源,灵活采用并购、股权、托管运营等多种方式参与、开发演艺场馆建设,着力完善文旅系统各级各类剧场、文化活动中心、文化馆(站)等舞台艺术阵地建设,提高使用效率,为全省艺术创作提供更多活动阵地。
优化创作环境。建立和完善剧本质高量多、剧目多彩纷呈、剧场布局合理、院团人才辈出的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推动国有文艺院团创演质量、管理水平、服务效能提升,巩固和发挥国有文艺院团舞台艺术创作生产的主导地位和引领作用。
开展剧本扶持。认真组织申报国家艺术基金、国家舞台精品创作扶持工程、剧本孵化工程、剧本扶持工程、名师传艺工程等国家项目。开展主题创作、剧本征集、剧本研讨修改活动;推荐优秀剧本,建立优秀剧本推荐名录。
健全激励机制。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文艺作品评价体系。加强文艺理论和评论工作。发挥“全国省级艺术研究院所联盟”和“吉林省舞台艺术桃李梅奖”的导向激励作用,进一步改革和完善评奖机制。
文艺繁荣发展工程
★重大主题文化艺术精品创作工程:实施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省重大主题美术创作精品工程,聚焦重大时间节点,以现实题材为抓手,创作生产戏剧、音乐、舞蹈、戏曲、美术等作品。组织实施一批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国家级或省级重点文化创作生产项目。
★群众文化精品创作工程:实施文艺精品打造工程,完善优秀作品创作体系,支持成立各类群众文化团体,推进文艺名家工作室、文艺人才孵化基地建设。
★重点文艺活动实施工程:精心打造剧目参加全国艺术、景区(景点)驻场文艺演出等活动,开展重要时间节点的舞台艺术作品创作和活动。
★文旅融合作品展示工程:依托全省文艺院团及经典作品资源,推动实现精品剧(节)目在长白山、查干湖等热点旅游城市及景区驻场演艺。大力培育长白山等大景区文化旅游演艺市场,逐步实现旅游旺季驻场演艺常态化。探索成立艺术演出院线联盟,通过演出产品在院线内的流动,盘活演艺资源,繁荣省内文艺演出市场。
★地方戏曲曲艺保护传承扶持工程:开展地方戏曲调研;大力推动名家传戏传艺工程,开展大中小学戏曲进校园活动。
02
激发文物活力
提高文物保护利用水平
探索符合吉林省情的文物保护利用新路径,推动文物保护机制更加健全,文物领域活力不断提升,吉林文物社会影响力和社会贡献度显著增强。
构建文物保护利用体系。深化以夫余、高句丽、渤海遗址保护为核心,辽金遗址群为重点,伪满警示建筑群、革命文物和“一五”时期工业遗产为代表的“五片两线一带十八点”的吉林省文物保护利用空间格局体系。加强长城文物保护,推动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重点建设一批吉林地域特色的专题博物馆,扶持建设一批具有代表性的行业博物馆、非国有博物馆和乡村博物馆,建立以省级博物馆为核心,地市、县、乡村三级博物馆为纽带,非国有博物馆为补充的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特色鲜明、功能完备的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面落实政府主体责任,建立确保文物安全底线的省、市、县、乡、村五级文物安全管理体系。
构建吉林文明标识体系。推进吉林文明标识体系建设。开展吉林东部长白山地区古人类遗址考察与研究、高句丽文化研究、渤海文化研究等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实施“考古中国——吉林文明探源”工程。加强“冰雪丝路”相关遗址调查研究。
拓展文物价值传播渠道。打造吉林省博物馆特色与品牌。提高博物馆学术研究水平。建立博物馆基本陈列动态调整机制。推出吉林特色的展览精品。
激发博物馆创新发展活力。到年,全省博物馆质量显著提升,创新力和辐射力显著增强,一、二、三级博物馆总数稳步增加,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人群覆盖率逐渐提高,博物馆青少年观众比例达到20%以上。
03
完善资源管理
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切实把革命文物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入阐释吉林省红色资源“三地三摇篮”(东北抗日联军创建地、东北解放战争发起地、抗美援朝援建地、新中国汽车工业摇篮、新中国电影事业摇篮、中国人民航空事业摇篮)的历史文化内涵,坚持规划先行、统筹设计,坚持保护为主、提质增效,坚持项目带动、文旅融合,形成吉林特色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格局。
夯实革命文物基础工作。编制完成《吉林省革命文物保护利用规划纲要》和《吉林省东北抗联文物保护专项规划》;公布第二批革命旧址名录;建设吉林省红色资源数据库,推进革命文物资源成果社会共享;开展全省抗联文物考古调查,重点开展抗联旧址发掘;完善吉林省革命文物核心价值体系,深入挖掘吉林革命文物的历史地位、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
加强革命文物整体保护。坚持抢救性和预防性保护并重,严格保护革命文物本体和历史环境风貌。实施革命文物安防设施建设;加强革命文物保养维护,开展革命文物研究性保护项目。
提升革命文物利用水平。提升馆藏革命文物展示水平。扶持打造一批主题突出、导向鲜明、内容丰富的革命文物陈列展览精品。组织实施一批馆藏革命文物修复、预防性保护和数字化项目。
文物重点工程项目
★吉林文明标识体系建设工程:加强考古资源调查和旧石器考古、高句丽考古、渤海考古等重点领域研究。开展“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吉林东部长白山地区古人类遗址考察与研究项目”“高句丽文化研究项目”“渤海文化研究项目”“吉林文明探源工程”。
★区域性文物资源保护利用整合提升工程:加强区域性文物保护为基础的文物资源有效整合和合理利用,丰富和完善我省文物保护利用格局。主要包括:长白山历史文化地标打造提升工程、高句丽世界文化遗产景观廊道建设工程、渤海遗址群保护展示提升工程、夫余文化展示区建设工程、辽金遗址群整体保护利用工程、“一五”时期工业遗产修缮保护工程、考古遗址公园体系建设工程。
★革命文物重大工程:
1.中国共产党在吉林线路展示工程。以中国共产党在吉林革命活动的历史遗存为主体,展现中国共产党领导吉林人民开展民主革命,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光辉历程和历史贡献。
2.七大教育组团建设工程。以长春市东北沦陷史陈列馆、磐石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四平战役纪念馆、通化杨靖宇干部学院、靖宇青少年教育基地、汪清马村抗日根据地、长白山老黑河遗址为核心推动建设七大教育组团,构建覆盖长春、吉林、四平、通化、白山、延边的教育环线。
3.十大革命文物片区建设工程。依托国家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推动建设包括桦甸市、磐石市、集安市、靖宇县、通化县、浑江区、延吉市、敦化市、珲春市、汪清县抗联片区为代表的十大抗联核心片区。
★特色品牌博物馆和特色精品展览打造工程:
1.博物馆“云”工程。以数字化博物馆建设为基础,充分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新技术,构建以感知、宽带互联、智能融合为特征的博物馆形态。
2.博物馆展览提升工程。利用5G、VR/AR/MR技术打造虚拟展厅,依托特色馆藏资源推出可供公众线上进行欣赏的“微展览”。推动全省28家获得国家免费开放经费的博物馆,依据本馆最新的研究成果及前沿的展览展示手段更新基本陈列。
3.“吉林印记”历史文化传承与保护工程。建立-“吉林印记”乡村博物馆项目库,逐年规划建设乡村博物馆60-70家,到“十四五”末期建设完成乡村博物馆家以上。
★文物资源管理工程:
1.国有文物资源资产核查管理工程。制定我省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工作方案,开展全省文物资源资产核查、信息填报。
2.可移动文物保护工程。建立国保专项项目库,争取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和文物数字化保护国保专项覆盖率达到65%以上。
3.文物安全评估工程。对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和全省国有博物馆开展安全评估,建立文物安全档案。
4.文物安全信息化工程。按照国家文物局《文物安全监管平台建设指南()》要求,推进吉林省文物安全监管平台建设。
04
深挖非遗价值
增强非遗保护传承能力
贯彻“科学保护、提高能力、弘扬价值、发展振兴”的工作方针,推动全省非遗传承体系更加健全。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保存和研究。完善吉林非遗价值体系。推进非遗理论研究。按照标准开展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和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记录工作,加快推进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记录工作,加强非遗档案保存与转化利用,建设非遗数字资源库,构建准确权威、开放共享的公共数据平台。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健全省、市(州)、县(市、区)三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体系,到年,省级代表性项目达到—个。
加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和管理。完善代表性传承人制度,做好代表性传承人管理和认定工作,确保各级代表性项目后继有人,到年,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达到-人。建立代表性传承人履行传习义务情况考评机制。提高非遗传承人群保护传承水平。落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计划,“十四五”期间培训传承人-人次。
加强非遗区域性整体保护。按照《吉林省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要求,开展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设立工作,“十四五”期末,创建完成2—3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边境地区非遗保护,支持深入挖掘、阐释非遗项目的当代价值,增强文化认同。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与传播。打造“吉林非遗节”品牌传播项目。鼓励非遗传承基地、传习所开展非遗展览展示展演活动,鼓励非遗进校园。加强吉林非遗项目省际、国际间的传播和交流,充分运用非遗资源,讲好吉林故事。
05
推进均衡发展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重心下移、共建共享的基本原则,优化城乡文化资源配置,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扩大覆盖面、提高开放度、增强实效性,推动全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乡村振兴、城镇化建设协调发展。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推动公共文化优质产品供给,持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推进公益性文化单位免费开放与服务质量提升,强化公共文化产品有效供给。加快数字文化设施和流动文化设施的规划建设,指导全省公共图书馆开展智慧图书馆体系建设,推动文化馆开展公共文化云建设,指导全民艺术普及核心功能服务和资源总库建设。推动有条件的县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开展法人治理结构。支持开展基础数字资源和支撑平台建设。
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深入开展市民文化节、农民文化节、书香吉林阅读季、“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等系列文化活动。持续推进“春雨工程”等国家级文化志愿服务项目,培育和打造基层文化志愿服务品牌。开展公共文化数字化资源库建设。利用全省群众文化资源,积极组织参加国家群星奖。加强对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的指导。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程
★乡镇中心文化广场建设工程:进一步完善乡镇文化设施建设,为居民观看文艺演出及举办广场舞、秧歌比赛等活动提供场所。
★古籍保护利用工程:继续做好典籍展览,加强珍贵典籍的整理,举办专题展览;持续发布免费的古籍数字化资源,加强文献的利用率;加强古籍研究,形成一批研究成果;做好传统文化弘扬,继续扩大“古韵传承”活动服务的深度和广度;办好“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所”,培养专业的古籍修复人才。
★公共文化数字化工程:分期分批推动市县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建设,实现行业各馆之间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采集优秀文化资源,加强数字文化资源库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