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特刊丨绿色理念引领长春建设现代宜居城

■绿色述评

长春从推进绿色生产、加强绿色治理、倡导绿色生活等方面,践行绿色发展理念。让“北国春城”变得更加宜居和美丽。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刘慧

  一座城,因为绿色发展而美丽。围绕建设东北亚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发展定位,长春近年来坚持“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的绿色发展理念,建设绿色宜居生态城市,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日前在长春采访时了解到,围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长春从推进绿色生产、加强绿色治理、倡导绿色生活等方面,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不仅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还构建了环保的绿色产业,包括绿色生态养殖业、林果产业。绿色发展理念正在深入长春市的经济生活,让“北国春城”变得更加宜居和美丽。

  

  千亿级新兴产业推进绿色生产

  

  记者从长春市政府了解到,为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经济结构,长春不断“优化一产、抓牢二产、提升三产”。正因为生态环保农业发展迅速,长春成为一座绿色食品城。

  

  年11月28日,吉林省委常委、长春市委书记王君正表示,长春市改变工业“一柱擎天”、结构单一“二人转”的产业体系,不断优化一产,加快创建全国绿色有机农业示范市,预计年全年粮食总产量将达到亿斤。

  

  为了抓牢二产,“中国制造”试点示范城市建设已正式启动,以长春为核心的吉林中部入选国家首批12个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王君正预计,长春市规上工业总产值今年将突破1万亿元,增长9%以上,特别是新兴产业、地方工业、民营工业、中小微企业增长势头强劲,增强了工业经济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为打造质量、结构、效益协调统一的工业经济升级版奠定了基础。

  

  在提升三产方面,长春聚焦打好服务业发展攻坚战,推进“十三五”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服务业增速持续高于一产、二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0%,长春市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势头良好,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记者看到一组数据:长春加快发展先进装备制造、光电信息、生物及医药健康、新能源汽车、新材料和大数据产业6个千亿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年总产值达亿元,同比增长11.8%。发展生态环保农业,长春市三次产业结构由年的6.7∶53.1∶40.2优化为年的5.4∶49.4∶45.2。

  

  加快淘汰落后的钢铁和燃煤产能,实施千亿级新兴产业培育工程,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是长春推进绿色生产方式的实践。王君正称,“今后要提升战略投资、产业投资、民生投资比重,坚决杜绝高耗能、高污染、重复建设的投资,推进落实一批亿元以上、十亿元以上、百亿元以上重大项目,确保经济当前有活力,未来有潜力。”

  

  绿色发展已成为长春调整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动力。现代化离不开农业农村的繁荣发展,长春将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并推动城乡深度融合,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加快建设“美丽乡村”。

  

  王君正多次提及生态文明建设,强调要紧紧围绕定位,进一步突出科技强市、文化兴市、生态立市、依法治市,实现经济量级、城市能级、民生改善、社会治理、生态文明全面升级,努力建设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法治优良、功能完善、生态一流、人民幸福的东北亚区域性中心城市。

  

  打造宜居城:让绿色成为城市鲜明底色

  

  尽管是在冬季,但长春的街头仍然能看到三角枫、樟子松、云杉的身影。长春不仅是中国四大园林城市之一,还是国家森林城市,这里有亚洲第一大人工林海——长春净月潭,还有集自然山水与人文景观相融的世界雕塑公园。

  

  长春提出要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观,以文化意识指导城市建设,加快打造绿色、智慧、人文城市。王君正也表示,“要积极推进绿色发展,抓好大气污染防治和水污染治理,推进城市森林、城市湿地、城市水域、城市绿地、城市园林建设,让绿色成为城市的鲜明底色。”

  

  记者在长春采访期间感受到,良好的生活环境离不开绿色治理。在调整能源结构方面,长春实施“气化吉林”工程,提高天然气在燃料能源中的比重。加快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逐步降低煤炭消费比例。全市天然气管道总里程达公里,城区范围内居民气化率达到98.8%。

  

  长春多举措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自年以来,长春市政府每年下发《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年度实施方案》,制定“调整能源结构、治理工业污染、淘汰燃煤小锅炉、防治机动车尾气、管控扬尘污染、推行秸秆禁烧”等6个专项方案,市委深改组审议通过《长春市清洁空气行动计划(-年)》。

  

  在加强绿色治理的同时,长春开始建设绿色宜居城。据悉,修编后的《长春城市总体规划(-年)》已获批,要立足建设东北亚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战略定位,注重整体和局部相统一、规划布局与国土空间相一致,完善各类专项规划。

  

  王君正对城市发展有自己的见解:长春要塑造独具北方地域特色的城市风貌,促进城市生态、文态、业态、形态的有机融合,建设好人民广场、文化广场等城市主题广场,新民大街等历史文化街区,伊通河等生态景观,汽车博物馆等文化场馆,塑造长春形象新标识。此外,促进地域文化与旅游业加快融合,推动旅游产业成为新的支柱产业,不断提升长春“休闲消夏胜地、冰雪体验之都、文化旅游名城”的品牌形象。

  

  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全社会形成绿色价值取向

  

  优美的环境就是生产力。在长春市“十三五”规划里,提出以建设绿色城市为目标,推进长春都市区各类自然生态斑块的保护和利用,优化城市发展生态空间,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修复,释放城市资源环境竞争力,加强森林、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建设,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根据规划,长春推进伊通河生态轴和净月、莲花山两大生态区建设,推进伊通河综合整治工程,把伊通河建设成为惠及百姓的生命线、绿色宜居的生态轴、美丽长春的景观带。在净月和莲花山两大生态区,推进产业发展和生态建设,完善旅游观光、运动休闲和现代服务功能。

  

  科学规划城市森林、绿地、水系及湿地布局,加快农安、榆树、九台、德惠及城市近郊防护林建设,改造更新农田防护林,构筑城市外围绿色生态屏障。启动石头口门、新立城和莲花山退耕还林工程,提升城市绿肺功能。加强城区主要街道和沿河的林带建设,提高路网绿化水平。建设公园绿地、街路绿地、小区绿地和庭院绿地,优化绿地布局,拓展绿色空间。

  

  绿色发展人人有责,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就要在全社会形成绿色价值取向。倡导推行节约资源的生产生活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建立合理消费方式。全面推动形成勤俭节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生态文明的社会风尚。引导市民购买绿色产品、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和绿色建筑。开展反过度包装、反食品浪费、反过度消费行动。

  

  除此之外,要完善再生资源和垃圾分类回收体系,加强再生资源规模化和规范化利用。推广使用高效节能环保产品。执行机动车新车排放标准,减少机动车氮氧化物排放,推动主城区电动、混合动力等新能源汽车推广使用。推广城市自行车和公共交通等绿色交通出行方式等。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王君正表示,要真正把长春建设成为“本地人自豪,外地人向往”的现代宜居城市。

■专家点评

绿色发展是长春的必然选择

■谷树忠

  一、对绿色发展的基本解析

  

  关于绿色发展的界定有多种多样。我认为,所谓绿色发展是指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保育和产出健康的发展理念或方式。首先是资源节约,包括节水、节能、节地等;其次是环境友好,包括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等方面效应是正向的而非负向的;再次是生态保育,即有助于改良农田、森林、草地、水域、湿地等生态系统;最后是产出(产品或服务)有益于人类健康。

  

  二、绿色发展是长春的必然选择

  

  绿色增长是全球发展趋势,既有发达国家的绿色增长,也有发展中国家的绿色增长。结合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经济转型大背景,亦即包括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内的结构优化升级之需求,绿色发展是新时代我国发展的必由之路。特别是十九大报告对绿色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

  

  包括长春在内的整个东北地区,是我国资源种类最为齐全、生态环境条件较好、传统工业基础较好、农业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目前,尽管在经济发展方面遇到了较大困难,但面向未来、面向全国、面向东北亚,为寻求新动能和增长点、走出困境,培育绿色增长点、释放绿色新动能,是长春的必然选择。

  

  三、长春绿色发展的重点领域

  

  着眼国内外发展趋势,结合长春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等特点,长春绿色发展的重点领域主要包括如下方面。

  

  ——以“一控两减三基本”为主要特征、以“两品一标”为主要内容的绿色农业。“一控”,就是控制水资源利用总量——尽管长春并非严重缺水地区,但鉴于在全国全面实施以“三条红线”为主要内容的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同时也为工业化和城镇化留有较充足的水资源,亦应控制农业用水总量。“两减”,就是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施用)量,以减少环境污染、提高农产品安全健康水平。“三基本”,就是基本实现畜禽粪便、农用薄膜、作物秸秆的资源化利用。“两品”,就是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一标”,就是地理标识。包括长春在内的吉林省,是我国最重要的商品粮省份,农业现代化水平较高。面向未来,将绿色农业作为长春绿色发展的重中之重。

  

  ——以节能、节水、节地、节材为主要特征,以绿色机械、电子、冶金、加工等为主要内容的绿色制造业。绿色制造业,既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保育生态,又保证制造业的增长和发展,是我国新型工业化的必然选择。长春作为我国汽车、电子、食品、药品等重要的工业基地,理应本着绿色发展理念,发展绿色制造业,包括新能源汽车、绿色食品加工、生物制药等。面向未来,长春应像20世纪50-80年代那样,引领我国绿色制造业的发展,至少不能明显落后于全国的发展步伐。

  

  ——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保育为主要特征,以生态旅游、文化服务等为主要内容的绿色服务业。东北地区、吉林省和长春市,都有着较好甚至比较优越的旅游、文化、教育、科技等人文资源。面向未来发展、面向全国需求,包括长春在内的吉林乃至整个东北地区,应大力发展包括生态旅游、民族文化旅游、工业旅游和科技教育文化产业在内的绿色服务产业,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四、长春绿色发展的关键举措

  

  绿色发展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是一项困难艰巨的工作,需要多措并举。

  

  ——尽快研究制定长春绿色发展规划。包括绿色产业在内的绿色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期努力,需要科学谋划。为此,应尽快研究制定包括绿色产业在内的绿色发展规划。

  

  ——建立财政支持的绿色导向机制。财政是重要信号。面向绿色发展,财政应发出明确的绿色导向信号。重点增加对绿色农业、绿色制造业、绿色服务业的财政支持。必要时研究制定绿色财政制度。

  

  ——营造绿色金融发育发展环境。金融是调动社会投资于绿色发展的不可或缺的路径和平台。应引导、鼓励、支持政策性、开发性和商业性金融机构积极发展绿色信贷等绿色金融业务。

  

  ——研发引进绿色产业发展技术。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绿色技术是绿色发展的第一要素。应重点研发、引进、推广、应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修复生态、提高产出安全性的关键技术。

  

  ——加强不同层面、不同主体的绿色评价考核。评价考核是重要的干部指挥棒。在绿色转型发展进程中,必要的评价、考核是成败的关键。重点建立企业绿色评价机制,加强对企业和地区(区县)的绿色评价;重点运用国家统计局制定的《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对地区绿色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和比较;重点运用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等,依据《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对干部特别是区县领导干部进行绿色发展方面的考核,重点考核其绿色政绩。

  

  (作者单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主编丨毛晶慧编辑丨曹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angchunshizx.com/ccsmj/983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