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全国十佳医院 http://m.39.net/news/a_9345398.html
千百年来,勤劳勇敢的各族人民在适应周围环境、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秉持天人合一、崇德向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等思想理念,共同创造了体系庞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赓续传承,既为文化自信奠定坚实基础,也为文化自信提供丰厚滋养,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身份和精神标识,成为连结民族情感的纽带和维系国家统一的基础,成为激励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本期让我们一起走进北部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畅游“非遗”世界,感受“非遗”之美。
有声资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PART01
景泰蓝
以不同的金属胎和丝工的加工方法以及釉料的涂施方法作为划分标准,广义上景泰蓝属于金属胎珐琅器,可以分成掐丝珐琅器、錾胎珐琅器、锤胎珐琅器、画珐琅器、透明珐琅器等五种不同的金属胎珐琅器工艺制品。
学术上通常称“景泰蓝”为“铜胎掐丝珐琅”。
铜胎掐丝珐琅,即先在金属胎上按照图案设计要求描绘纹样轮廓线,然后用细铜丝焊着在纹样轮廓线上,组成纹饰图案,再在纹样轮廓线的空白处,点施各种颜色的珐琅釉料,经过多次入炉焙烧、磨光、镀金而成。
元代铜胎掐丝珐琅缠枝莲纹三足炉
PART02
吴桥杂技
吴桥杂技来自农民的生活和生产劳动,是一种“人所为而非常人之所为”的艺术形式。
在吴桥,杂技艺术俗称“耍玩艺儿”。民谣说:“上至九十九,下至才会走,吴桥耍玩艺儿,人人有一手”。
据《吴桥县志》载,吴桥还有逢年过节“掌灯三日,放烟火,演杂戏,士女喧阗,官不禁夜”的传统风俗和冬春两间,红白喜事,喜庆丰收时,百姓们涌上街头,或头戴猛兽面具,或身着七色彩衣,竞技献艺,通宵达旦的风俗。
来自杂技学校的《凌云狮秀流星》
年,吴桥杂技以其悠久的历史和“惊、险、奇、绝”的艺术魅力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PART03
风筝制作技艺(潍坊风筝)
风筝制作技艺(潍坊风筝),山东省潍坊市地方传统技艺。潍坊风筝兴于明初的杨家埠村,村民有木版年画的刻印技术,利用每年春天的空余时间,用印年画的纸张、颜料,绘制出各种图案,扎制风筝。据了解,潍坊又称潍都、鸢都,制作风筝历史悠久,工艺精湛,是世界风筝的发源地,被称为风筝的故乡。
年5月20日,风筝制作技艺(潍坊风筝)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潍坊传统
———————
硬翅风筝钟馗
潍坊传统
———————
软翅风筝凤蝶
潍县传统筒子风筝
———————————
十二花神百鸟朝凤宫灯
PART04
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
鱼皮文化是北纬45度以上区域内存在的特色文化。虽然历史上众多民族都曾有过鱼皮文化,但从清代开始只有黑龙江省同江市街津口乡的赫哲族将之传承沿袭下来。传统的鱼皮技艺包括一整套复杂的加工过程,过去赫哲族妇女都能熟练掌握这一技艺。
20世纪50年代以前,赫哲人大都喜欢穿用鱼皮为面料做成的服装,主要有套裤、手套、绑腿和妇女穿的长衣。后来由于制作工艺复杂、成本高昂等原因而逐渐被其他材质所取代,这种传统手艺也渐渐失传。年05月20日,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PART05
关东泥人张
泥塑艺术是我国一种古老常见的民间艺术,在艺人手中,泥巴仿佛有了生命,成为一个个活灵活现的艺术品。长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关东泥人张”的第三代传承人张金东就是一直坚持以塑为主,并且坚持创作关东风情的作品。在他的作品里,你可以感受到过去那个年代的习俗与人们的淳朴风情。每每经过,无不让人驻足流连。
PART06
东北古建筑地仗(油饰)
彩画传统技艺
中国古建筑主要是以木构建造的,木构建筑一般都经不起风、霜、雨、雪的侵蚀,所以必须对外露的木构件加以保护。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先在木构件外表用专门的材科做一层厚厚的保护层。也就是“地仗”,然后在上面施以彩画和油.皮封护,油皮直接保护地仗、间接保护木构件。目前东北古建筑地仗(油饰)彩画传统技艺已被列为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东北古建筑地仗(油饰)彩画传统技艺
沈阳故宫古建筑油饰彩画
原标题:《非遗小课堂之北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