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省会最没存在感的福建省应加快壮大福州

要说全国最没有存在感的省会(首府)城市,城镇规划君何方洪认为,大多数国人可能会说是福州、海口、贵阳、西宁、呼和浩特、济南、南昌、石家庄和长春等城市,因为海口市在海南省的名气没有旅游城市三亚大,济南没有青岛名气足,石家庄、呼和浩特的经济实力没有省(自治区)内的“小兄弟”唐山市和包头市、鄂尔多斯市强,长春市由于省内有一个与省份同名的城市吉林市而被忽略,贵阳、南昌和西宁则由于经济实力和名气都不够的原因而被忽视,经常听到很多不懂地理的人会说出“贵阳省贵州市”这样令人啼笑皆非的话来。而全国只有福建省会福州市最落寞,经济上比不过省内的泉州市,政治地位上比不过副省级的国家计划单列市厦门市。因此,福建省是最急需发展壮大中心城市的省份。

从区域经济角度看,中心城市是未来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点和集聚地,是支撑区域经济地位的栋梁,是城市现代化的主体和先锋力量。进入21世纪22年时间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家之间的竞争、区域之间的竞争在相当程度上已演化为城市实力的竞争,尤其是中心城市的竞争,中心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巨大推动作用日益显现。改革开放以来,福建中心城市建设发展较快,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中心城市经济总量、财政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比较大,有力地带动了福建省经济的快速发展。加速中心城市发展成为推进城市化、现代化的战略重点,成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已得到各地的普遍共识。城镇规划君何方洪年在厦门市委党校和年在福州市委党校学习期间,走访了福建省的所有城市,第一感觉就是福建省应该加快发展壮大中心城市,尤其是应该把厦门市和福州市打造成为特大城市,把泉州市打造成为Ⅰ型大城市,这个需求应该是十分迫切的。因为没有特大城市的福建省,尽管是沿海省份,无论是存在感还是人才、资金等各类资源的吸引力都比不过拥有超大或特大城市成都、武汉的内陆省份四川省和湖北省。显然,这些年来福建省委省政府的确也是这么做的。从最新出炉的福州市和泉州市年GDP数据显示,省会福州市的GDP总量可能已经超过泉州市成为全省第一经济强市了。

一、发展壮大中心城市是福建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从我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经济发展实践看,实际上前20年,特别是20世纪整个90年代,中国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恰恰是依靠一些城市的发展来支撑的。上世纪90年代以来,福建省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城市化水平从年的21.4%上升到年的68.75%,增幅居全国前列。全省城市以占全省约三分之一的国土面积和约五分之二的人口,创造了近70%的GDP和近80%的工业增加值,有力地推进了福建经济的快速发展。

但从总体上看,由于受观念、体制、政策等因素的制约,福建的城市化进程仍然落后于福建经济的发展进程,与我国沿海各省相比,其落后程度更为显著,不仅落后于广东、浙江、江苏等沿海发达省份,甚至不如中西部的一些省份,与福建人均GDP居全国第四位的经济地位很不相称。其主要表现在:

一是大城市数量少、规模小,中心城市发展更为滞后。福建与长三角、珠三角一些经济发展快的省份相比存在差距,因素很多,其中重要一条就是福建省没有城区人口万人以上的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中心城市辐射力、带动力偏弱。福建作为一个人口万的沿海省份(七普数据),省会的福州市,城市建成区总人口规模(含外来民工)仅万,在全国各省会城市中规模偏小。作为经济特区和计划单列市的福建省第一大城市厦门市城区总人口也只有.94万人,经济体量不足以充当福建经济的龙头。经济总量排名福建省第一的泉州市(年GDP亿,泉州全市预计年GDP达到亿元,福州市年预计达到亿元超过泉州市),其城市规模较小,城区总人口只有万,城市规模与泉州经济总量明显不相称。由于城市规模小,其经济凝聚力和辐射力均显不足。

二是城市的主导产业不够突出,功能也不够完善。由于缺乏特大城市和主导产业,福建省内并未形成真正的经济区,即便是比较发达的闽东南经济区,区内产业联系也较微弱,合力效应较低。这些都影响了福建经济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和发展水平的提高。

三是城市基础设施较为薄弱,城市功能有待完善。改革开放以来,福建中心城市基础设施虽有所改善,但在总体能力上仍明显不足,最突出的是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以及资金短缺,远远不适应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在交通方面,道路与公共交通设施建设落后于交通量的增长,市区车均道路面积下降,交通问题日益严重。在资金方面,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尚未形成,资金来源困难,缺口较大。此外,在城市建设中,忽视对具有传统文化特征的古建筑和历史街区的保护,对城市的自然特色和历史传统重视不足,除了厦门比较有特色外,其他多数中心城市缺乏个性和特色。

从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看,城市化仍然是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我国经济增长的一个中心环节。中心城市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载体,是一个区域参与经济竞争的支撑力量。在世界各国城市化的进程中,发展最快的是大城市,其次是中小城市,最慢的是小城镇。城市大了,它的聚集效应和规模效益更大,对资本、技术、人才和劳动力的吸引力更加显著,容易把生产要素吸引到大城市里来,有利于促进城市经济结构的调整、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内分工体系的健全,市场发育也更完善,许多在中小城市不可能建立起来的专业机构、中介机构在大城市更能生存,从而更能提供全面的服务。优先发展中心城市,是一项最经济、最节约、最有效率和效益的城市化途径,既是制造业集群化、服务业规模化、经济发展高效化、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必然要求,又是统筹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提高辐射和带动力的客观要求。抓住城市化这个中心环节,就业的增长、工业竞争力的提高、国内需求的扩大、教育水平的提高、健康保健、环境保护的改善才能有所依靠,区域经济发展与繁荣才能进入良性循环。

目前,福建已经进入以产业升级、规模经营、外向发展为特征的工业化中期阶段,城市化发展滞后已不能适应工业化的发展。据统计,福建省中等城市集聚效应是小城市的1.6倍,大城市集聚效应是中等城市的2倍。正因为如此,城市化应成为福建省十四五规划甚至十六五规划和长期发展规划的核心内容之一,福建省未来发展要以中心城市为依托,以中心城市带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升产业竞争力,扩大对县域经济和农村的带动幅射作用。因此,发展中心城市的任务迫在眉睫。

二、中心城市发展选择

加快中心城市发展壮大,以此推进区域城市化、现代化的发展,已成为福建省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一项重要抉择。然而,在福建省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中,具体的发展谋略和道路选择还需要从福建省的实际出发,认真把握和具体实施。

(一)优先发展壮大中心城市,进一步突出福、厦、泉三大中心城市在带动全省及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核心地位。

福建省在向城市化的迈进中究竟是选择大城市,还是选择中小城市模式,一直是一个政策争论的热点。根据世界城市化的经验,对于工业化后发国家而言,由于经济发展首先需要的是效率,因此不得不选择大城市的发展模式来加速工业化进程。日本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写照。日本重工业化时期的制造业高度集中在东京、大阪、名古屋、福冈这四大城市圈,尤其是集中在四大城市圈临海部的所谓四大临海工业地带。年仅占日本国土面积12%的四大城市圈更是占了工业生产总值的70%。虽然后来一部分工业生产功能分散到了其它地方,但实际上今天日本GDP的近八成仍然集中在这四大城市圈。世界城市化的这一事实值得福建省借鉴。

对于福建而言,在今后的十几年里“全面城市化的战略”是不现实和不可取的,而且城市化的重心绝不应该放在小城镇这一层面,大力发展小城镇只能是提升城市化水平的一种手段,发展壮大中心城市,促进大城市的发展应成为推动福建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通过中心城市的先行发展,以及发挥中心城市强有力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将有益于整个区域加快形成长效发展机制。这是因为,中心城市可以充当各种生产和经济要素的供给基地,为区域经济建设提供所需的技术资金、人才、信息等要素可以发挥对辖区内中小城市、小城镇及其腹地的主导和组织作用,促进区域经济结构与布局的合理化。目前,必须以部分较发达的经济区域为依托,特别是以福州、泉州、厦门等区域性大城市或省会城市为重点,尽快使其达到经济规模,壮大经济实力,增强经济辐射能力和带动能力,通过它们发生人口、产业、资本、市场的聚集与扩散,最终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城市群或城市经济圈,并通过它们带动周边中小城市与广大乡镇的工业化、市场化与现代化发展,从而提升福建区域经济的国内与国际竞争力。

(二)加速中心城市的产业发展和集聚,壮大中心城市的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

产业集聚是中心城市规模扩大、功能完善的根本物质基础,是中心城市发展壮大的最关键驱动力。促进中心城市产业发展与集聚,必须坚持走工业立市、制造业与服务业并重的路子,加快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重点发展汽车、石化、造船等重化工业以及电子信息业等高新技术产业,加强传统工业与现代科技的结合,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挥工业特有的生命力以及与服务业的相互促进作用,以工业的发展带动交通运输、商贸物流、金融保险、旅游会展等服务业和农业的共同发展,形成强劲的产业支撑,提高城市经济实力。

中心城市要根据自身的要素禀赋以及区位、人文、优势,明确城市的产业功能定位,并以此为指导合理确定产业的发展重点,优化城市产业布局和创业发展环境,增强城市对生产要素和产业的吸纳、集聚能力,加大投入和扶持力度,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和产业的转型升级,形成各有特色的稳固的产业基础。同时,中心城市还应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angchunshizx.com/ccszy/1432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