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飞逝,让现在的年轻人对于旧时北京认知,总会不自觉地加上一个“老”字,正是这样一个“老”字,把它的深厚文化底蕴体现得淋漓尽致。老北京的文化源于老北京的韵味,老北京的韵味就深深地藏于老北京别具特色的旗人文化,而这旗人文化里就蕴藏着一个有着丰富人文历史的地方。
蓝靛厂
兴盛繁荣的八旗居住地,这是每一个旗人家庭的记忆。
蓝靛厂,北有乾隆时代的火器营,西有老营房。火器营内驻扎着由满蒙两族组成的正红、正黄、正蓝、正白和厢红、厢黄、厢兰、厢白八旗营兵,大营四周修有四公里长的厚厚围墙,俨然是一座完整的小城。
而老营房是清王朝打败明朝进关时随龙驾到北京的满八旗兵家属的一个居住地。据老人们回忆,解放初期,这里一排排的房屋院落鳞次栉比,中间是宽敞的街道,整齐划一、错落有序。
由于居住在此地的人数众多,后来吸引了来自各地的商人、小贩和手艺人聚集在火器营的南门外做起了生意,逐渐形成了一条商业街,也就是即今的蓝靛厂。“旧时的蓝靛厂别提多兴盛繁荣了。一些上了岁数的”老旗人回忆说。
蓝靛厂土著旗人的记忆:“我说‘吃完饭就走,你们等我走了之后再拆。’”
祖父有一个老朋友,姓富,他是土生土长的老蓝靛厂旗人。从出生到现在,蓝靛厂承载着他大半生的记忆。听着蓝靛厂的传奇故事长大,那些故事至今萦绕在他脑海中。闲来无事时,他也喜欢给孩子们讲讲,像什么“探清水河”、“缠脚湾传说”,没人比他更熟悉。
他也见识过蓝靛厂大街最繁华的时候。“街上每天人来人往,别提多热闹了。月盛斋的糕点、富太山的烟铺、瘸吉的酱肉、仁昌的成线铺、德丰聚的杠房、德仁成的酱菜、德昌厚文房四宝、油盐店、肉铺、茶叶铺……应有尽有呐。卖的饽饽那个香啊,还有沙琪玛,真正的入口即化;月饼碗大一个。立冬的时候,粥厂还出来打粥,老师领着学生们都去……”
“你知道清真寺东边那两棵树吗?那儿以前就是我家的位置。”年,拆迁改造工程开始实施,富大爷家住了几代人的老房子也被拆除了。现在,他时常回到原先老房子的位置,四处看看、站一会儿,尽管那里现在已经物是人非。
“在蓝靛厂一提‘小庙儿’,没人不知道,那儿就是我家了!”富大爷清晰记得,“那时候家里有6间房,影背墙上有砖雕,上面写着“鸿禧”二字,下面是一个大鱼缸,里面养着好看的小鱼儿……”不用刻意回忆,老房子的样子早已深深印在他的心中。“拆迁组的人说‘这儿要拆了’,我说‘别赶我,我吃完饭就走,你们等我走了之后再拆。’结果我才上车,房子就被挑了……”
还有一位姓张的老人,他十一岁搬到蓝靛厂,人生中最灿烂的时光和最美好的记忆都留在了这里。“长春桥以前是座木桥,没有现在这么宽。冬天河上结冰了,我就和小伙伴儿们踩着冰去河东边打兔儿草。”说起往事,她不自觉地笑出声,“我们互相推着、拉着,拽着篮子,跐溜跐溜地滑过去,采完草再跐溜跐溜地滑回来。老远就能听见我们的笑声。”
“是不是还时常会想起老房子?”“哎呦,哪儿还用想啊,都在心里呢!”
作者老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