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有个家喻户晓的词语叫“半边天”,指“新社会妇女的力量很大”。
那么这个词是怎么流传开来的呢?这要从一个时代和一出戏说起了。
四十年前,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了吕剧电影《半边天》,强调了妇女在劳动生产中的作用。虽然这部电影不可避免地带有当时的政治色彩,但音乐、唱腔、表演各方面也有其可圈可点之处,至今仍被不少戏迷喜爱。
《半边天》
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
创作改编:山东省吕剧团集体
电影导演:刘文余张辉
摄影制作:王启民
美术设计:黄朝晖
音乐设计:李渔
舞台导演:沈涛
郭爱琴饰常金凤王俊英饰李惠英
杨瑞卿饰刘建德许媛饰四嫂子
在“批林批孔”运动中,妇女队长常金凤从“妇女能顶半边天”的角度出发,带领妇女们在新稻田里插秧。生产队长怀疑妇女的作用,又听信了风言风语,从工地上赶回,阻止她们插秧,改为撒种直播。经过常金凤耐心认真的思想工作,生产队长终于接受了事实的教育,大家群策群力,并完成了生产任务。
我们有幸联系到了该电影的主演,如今已年逾花甲、仍从事吕剧戏迷教学工作的著名吕剧演员郭爱琴老师。谈到该剧时,她回忆说:
“我是年从青岛考进省戏校、年毕业进入剧团的,进剧团那几年没演过什么主要角色,起初在《半边天》这个戏里面伴唱、伴舞,当时是给郎(咸芬)院长配戏,她演女主角。”
“后来说这个戏要拍电影,我们就陪着郎院长去长春,在制片厂排了半年,结果电影没拍成,又回来了。回来之后,文化部门说是要换演员。换演员吧,不知道什么原因就选上我了,我还有点懵、很惊讶。”
“之前没演过主要角色,咱又是刚毕业不久的学生,这个戏算是我主演的第一个戏吧。那会儿有点‘初生牛犊’的意思,再加上之前跟郎院长排过一段时间,也演过舞台剧,所以拍电影时也没有紧张害怕。”
“剧情是符合当时的情况要求的,我们说演戏要贴近人物嘛,在当时塑造英雄人物,戏不这样写都不行,演员不这样演都不行。现在来看有些东西‘不合时宜’了。”
“这个戏的唱腔确实是费了功夫的,李渔老师和我们也都反复地琢磨怎么唱才好,因为既要去展现那种革命英雄的场面,又得贴近吕剧剧种的特点,有吕剧味儿,可以说不容易。”
“我对自己的形象和嗓音还是比较满意的,现在我们看到的电影有些失真,其实声音本没有那么尖细。电影肯定是有不足,比如听上去嗓子冲,有些地方还需要再修饰;比如在演员配合上,其实还应该合作得更好。”
年代久远,很多细节郭老师已经记不清了,她大致介绍了以上情况,并提供了当年的剧照。
▲郭爱琴演出剧照选
郭爱琴,女,年生,国家一级演员,主工青衣,其扮相端庄大气,嗓音淳厚,音域宽广,曾饰演《三娘教子》中的三娘、《小姑贤》中的李氏女、《搬窑》中的王宝钏、《苦菜花》中的冯大娘、《山高水长》中的程玉兰、《打金枝》中的郭夫人、《补天》中的协理员等,凭借《李二嫂改嫁》中的刘大娘获中国戏曲现代戏展演“优秀配角奖”,应邀主演的吕剧《一个钱包》获第十届中国艺术节群星奖,主演的《半边天》半边天被拍成电影,主演的吕剧电视剧《无品芝麻官》曾获全国电视剧飞天奖、金鹰奖。
电影《半边天》年时光流逝,该电影的主创人员都已不再年轻,创排《半边天》的点滴历史随时都有可能被淹没在时空浩海之中。
为了理清历史,我们查阅了诸多文革资料,梳理出了该剧的发展脉络。
年秋,临朐县文化馆郝湘榛创作了快板剧《雨过天晴》,主要反映了男女平等、同工同酬的问题,后改名为《半边天》。
年,该剧参加了昌潍地区文艺汇演、山东省文艺调演,并由电台录制播放,剧本发表于《山东文艺》。
年,山东省吕剧团集体将该剧改编为吕剧,将原剧的种地瓜改为种水稻,情节更加合理,导演沈涛、作曲李渔,该剧有常金凤、刘建德、李惠英、记工员四个角色,人民文学出版社两次出版了该剧本。
年,该剧进一步改编,去掉了男女同工不同酬的问题,将记工员角色换为四嫂子,突出了人物之间关于妇女半边天作用的争论,加入了“批林批孔”的成分。
年7月,该剧赴京参加文艺调演;9月,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剧本;10月,赴京参加国庆演出,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剧本。
年3月,长春电影制片厂《半边天》拍摄完毕,该剧参加吉林省、市文艺调演;11月,山东人民出版社根据该剧出版了连环画。
年,该剧赴广交会演出。
电影拍摄是为了适应当时的政治需要。年,长春电影制片厂应中央文化小组之命,筹拍一组地方小戏,在全国范围内选取剧目,选中了越剧《半篮花生》、吕剧《半边天》、楚剧《追报表》,并根据需要对这些剧目进行改造。
由于当时的文化部门审查严格,制片厂在拍摄过程中不敢懈怠,多方征求意见、反复权衡论证。其中,《半篮花生》的拍摄最为顺利,年4月即拍摄完毕,《半边天》与《追报表》则经历了不断修改、更换演员的过程。尤其是楚剧《追报表》,剧本修改数次,剧组先后奔赴长春四次,更换演员四次,直到年8月才终于拍摄完成。
《半边天》三次进京,多次参加汇演展演,轰动一时。现在来看,当时的很多政策和思想认识已经过时了。另一部文革吕剧电影《管得好》的导演赵焕章曾说:
“配合政策一时一刻可以,但难以永恒,现在政策是对的,等到一年半载以后,政策变了,怎么办?而且也没有艺术生命力啊,得找永恒的主题,放之四海而皆准,经得起历史的考验,这才能站得住。”
这也许能给如今的吕剧创作带来一点启示。
不过,《半边天》不能全部否定。
董健、胡星亮主编的《中国当代戏剧史稿》认为,吕剧《半边天》“在政治上和艺术上有优点与积极因素”,改变了“戏剧界万马齐喑的局面”,是“文艺政策调整的初步收获”。
高玉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说,“吕剧《半边天》表达的主题比较新颖,剧中的对白充分吸收了农民的语言,显得生动活泼”。
从现有的部分资料来看,山东省内的临朐、昌邑、沂水、环翠、惠民、栖霞、青岛、邹平、福山、济宁、潍坊艺校,以及河北、河南、黑龙江等地区和单位都排演过吕剧《半边天》。此外,该剧还被茂腔、柳子戏等多个兄弟剧种移植。
威海环翠的文史资料中提到,“打住戏后已近半夜,但观众还是没有看够,后因与会人员的强烈要求,只好把已经演过一遍的吕剧《半边天》,再重演一遍,这才罢休”,该剧在当时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当年脍炙人口的小戏有:
《半边天》《管得好》《都愿意》《三定桩》《支农晨曲》《永不生锈》《追报表》《心向海河》《驰马镇》《半篮花生》《一条路》《渡口》《送货路上》《划线》《来参观的人》等
小戏在文艺宣传中具有短小精悍、轻便灵活等特点。它可以通过生活的一个侧面或片断,以小见大,抓住事物的本质,反映现实生活。由于其篇幅小、人物少、道具少,故事情节比较简单,便于各类文艺团体演出,所以《半边天》在当时传统剧目被禁演的环境下,对专业和业余文艺的结合起到了促进作用。
抛开当时的极左思潮不谈,《半边天》一剧的创作总体上是符合艺术创作规律的。
全剧淡化了阶级斗争,主要矛盾就是“妇女能不能与男同胞一样”,矛盾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来解决,恰好又发挥了吕剧的长处。
用农民的语言来表现当时农村的状态,比如剧中有句话,“刘建德,有个病,如今犯得很严重,眼睛里堵着块半头砖,就是看不见半边天”。把妇女比作“半边天”,用农民特有的幽默传达了《毛主席语录》中“男女都一样”的论述。这因为如此,《半边天》才能受到喜爱,而“半边天”这个词在以后渐渐用来代指妇女,并被收入词典。
在音乐设计上,李渔先生费尽心血,改革了吕剧传统唱腔,贴近人物却不失吕剧韵味。“插秧”的一段唱中,还创造性地运用了曲牌[靠山调],使得旋律灵动,符合载歌载舞的场面。
全剧色彩运用和谐、构图方法灵活,符合了舞台动作的变化情况,比如“插秧”时运用水平式构图,人物调度反复来回三次,却都没有离开水平线,配合以插秧动作的变化,突出了几个主要演员的人物关系与心理变化。
当时参与演出的主要演员,不论是早已成名的王俊英、杨瑞卿,还是初出茅庐的郭爱琴,虽然他们无法决定全剧的思想内容,但却毫无敷衍,认真地塑造人物、完成二度创作。可以说,《半边天》这部电影,也是研究艺术家表演风格的重要素材。
四十年过去,参与主创的沈涛、王俊英、李渔等前辈已相继去世。随着那个时代的远去,《半边天》一剧更成为了很多人抹不掉的青春记忆。
相传麻姑曾三次看见沧海变成桑田,我们普通人何尝不是在一步步见证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变迁呢?
撰写排版:江天
责任编辑:无谶
赞赏
人赞赏
北京一次治疗白癜风需要多少钱新疆白癜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