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长春的地图,可以发现以人民广场为中心的放射状道路。在许多长春人的心中,那里就是他们的市中心。但要说到回忆最多的地方,那非南湖公园莫属。这片在地图上十分显眼的绿色和蓝色,几乎承载了长春几代人的青葱岁月。
第一次知道南湖公园,是因为瞬间成为网红的南湖大桥。抖音上的它在夜幕下展现着它七彩的身姿,桥两侧的喷泉随着音乐节奏翩翩起舞。一时间,喷泉、大桥、南湖、彩灯融为一体,犹如一只翱翔在大海上的海燕。
这次长春之行,虽是寒冬时节,喷泉无以得见,但却意外邂逅了一场大雪。雪花从前一天的中午开始飞舞,下了整整一夜,却意外的在日出时分雪散云开。很幸运的正好住在南湖边的南湖宾馆,让雪后初霁的南湖大桥近在咫尺。
放飞无人机,从空中俯瞰这座饱经历史沧桑的大桥。由于正值早高峰,桥上车水马龙,也丝毫不见雪的踪影。南湖的湖面早已结冰,被白雪覆盖后成为洁白一片。偶尔能看到些许在上面游玩的人们,冬季的南湖是他们玩雪滑冰的最佳去处。
由于雪白的湖面的承托,从空中俯瞰大桥,桥面仿佛吉他的琴头,而两边深入湖中央的半岛仿佛两个琴身,整个南湖大桥仿佛两把大吉它横在湖中央,很是壮观。这样想来,长春莫非是中国最摇滚的城市?
其实,在网红大桥、摇滚吉他的背后,是长春近百年曲折沧桑的发展史。不管是南湖大桥,还是南湖,甚至如今长春城市的核心,最初都来自于日本人制定的《大新京都市计划》。当时作为伪满洲国的首都,日本统治中国东北的中心,长春的整个城市布局都经过了精心的设计和考量。虽然当时已经有净月潭水库作为主要水源储备,但侵华日军依旧在如今的工农大路西侧修建了米长的拦河大坝,将曾经的几条无名小河和溪流拦腰截断,蓄水成湖,成为伪新京的城市备用水源。从一片洼地到城市水库,这就是南湖的由来,当时被称为黄龙水库。
除了水库,当时在周边也预留了一片区域作为公园,同时在湖面上建造了一座木桥,名为垂虹桥,是当时长春最长的大桥。这就是南湖大桥的前身。随着日本战败投降,预留的黄龙公园还未建成就已作废,吹虹桥也于年被放火烧毁。一段时间里,长春的居民只能绕湖而行,十分不便。
解放后,黄龙水库改名南湖,未成形的黄龙公园也最终建成,被称为南湖公园。而重建的南湖大桥也成为城市交通的核心道路。随着周围树木的种植、游乐场和湖心岛的修建,南湖公园逐渐成为人们休闲度假,举家游玩的好去处。不管是夏日里泛舟湖上,还是冬日里雪上狂欢,几乎每个长春人的记忆里都有在南湖的欢声笑语。
如今的南湖大桥是经过年拆除重建后的新大桥,毕竟曾经的它早已不能承载时代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伴随着重建,这座饱经历史沧桑的大桥伴随着南湖也获得了重生。
随着阳光冲破云层,整个南湖也从大雪中苏醒,仿佛预示着整个长春城的重生。的确,经过了半个世纪殖民统治、战火纷飞的长春城,此时也正在逐渐苏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