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所有人都不能轻贱他人的生命。但是总有人例外:北大牟某翰在女友死后连道歉都没有,贵阳19岁大学生因为情绪冲动致使抗疫医护的两岁女儿离世。动物也是生命,所有人都不能虐待动物。但是总有人挑战道德的底线:山东理工大学大四学生虐猫,南通大学研究生绑上刑具高压电击虐狗。接连爆出来的大学生丑闻,不得不让我们深思:为何大学生都已经接受高等教育了,还会做出来这种事情?大学生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定位,又是怎么样的一个存在?他们真的提升了我国国民的综合素质吗?一、国民素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教育的宗旨是提高国民素质,大学生一贯被寄予厚望。1、国民素养,一直被我们挂在嘴边。这个比较容易理解的词语却有一个很全面的定义:所谓国民素养,是指一国国民在先天禀赋和传统文化影响的基础上,在后天教育和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包括身体、心理、社会文化特质等在内的综合素质。国民素养一般被大致分为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由于构成的因素是多样的,所以作用于人身上的结果也是多样的,每个人表现出来的行为也是多样的,不免有些人文化素质高,但是道德素质欠缺,这都是不可避免的。2、具体到大学生身上,他们就又有了一层特殊性。大学的教育不仅仅是要让他们能够学到专业的知识与技能,还要让他们能够在新的环境下学会学习、能够自我创新。也就是说,他们在最基础的三个素质上,还要拥有较强的专业素养、健康的心理和身体素质。大学生一向未来国民素质的重要决定因素,国家对大学生寄予厚望,国立、都是为了拔高国民的专业素养和文化素养。3、提升国民素养,是教育的宗旨。我们开设九年义务教育、高等教育,都是为了提高公民的素养。学的知识多了,接受的教育高了,或许道德素养就提升了。这成为了我们约定俗成的一个程序。受到知识的熏陶、受到恩师的教诲,学生也会潜移默化成为高素质的人。他们能在书海中遨游,学习人文社科知识;他们能在同学的相处中,学会团结、友善、有责任;他们能在学校的带领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当然,这都是我们给予他们的厚望。他们是个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他们有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他们的人生是否走向辉煌,谁都不能决定;他们的人生是否走向堕落,只有他们自己能够决定。所以,才有了大学生与大学生的差异,有些能够成为中国科技事业的中坚力量,比如饶毅、姚期智、施一公;但是有些却成了法律条文的漏网之鱼,比如牟某翰、鲍某明。教育,交给了他们知识,也交给了他们怎么利用知识。二、接受了高等教育、学习了专业知识,是什么让他们成了犯罪的主体?农村人以孩子考上了名牌大学为荣,城市人以孩子考上国外大学为荣。大学生、留学生的素质就一定比别人的素质高吗?没上过学的人就一定会走向犯罪的道路吗?显然不是。一个人的文化素养与道德素养,从来不成正比。1、高学历已经让他们学会了怎样规避惩罚。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出席律师鲍某明,一样涉嫌性侵养女;北大学生牟某翰,一样让包丽一步一步走向地狱……如此种种,高学历的人犯起罪来,更让人害怕。让人觉得愤懑的是,从小作为“别人的孩子”的北京大学包丽自杀了,男友牟某翰才只受到道德的谴责。受害者离世,施害者逍遥。是施害者内心太坚强了吗?不是。是他们太懂得怎么样才能不受到法律的制裁!道德谴责能让他们后悔吗?可是我们只能对他道德谴责!自从接触了法律,觉得世界上最可悲和无力的词语就是“道德谴责”。山东理工大学大四毕业生虐猫、南通大学研究生虐狗,手段残忍至极,上传网络丝毫没有羞愧心,甚至扬言,“不服打我电话”……虐待动物一直是为人们唾弃的行为,但是法律上对这个行为的限制并没有这样严格。《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保护法》(专家建议稿):故意虐待动物,扰乱社会秩序,情节严重根据或者造成严重后果的最高可处六个月以上三年以下有期徒刑。虽然有着明确的规定,但是,关于这个行为是否受到惩罚,法律上还很是模糊。因为只要是上升到“法律”,那就不是普通的小惩小戒。就算你去报案,你并不是当事人,这个案子跟你并没有切实的关系,这样的控告,在法院是不会受理的。不得不说,这些高材生很会钻法律的空子。2、诸多的数据和事实表明,大学生已经成为心理弱势群体。之所以出现高材生成为犯罪主体的现象,归根到底还是与大学生们的心理健康素质不达关有关。现在部分大学生的政治生活、精神生活都在发生变化,其中就包括那些西方的政治观点和独特的生活方式,这些新的观念通过各种渠道渗透进来,对现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的很多影响。年01月07日,中国经济网发布一则讯息:根据中国青年报《中国大学生健康调查报告》显示,情绪问题在大学生健康困扰中排第三位。据有关调查显示,我国大学生中有28%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10%的学生存在着中等程度以上的心理问题,而在退学的人当中,因为精神疾病而退学的人数竟然占了54.4%。关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长春市青少年心理专家李知指出:大学生已成为心理弱势群体,从最近几次心理健康调查表明,心理处于亚健康甚至是不健康状态的学生约占50%左右。也就是说,每10个大学生里就有5个心理健康或处于亚健康的状态。这个数据是很恐怖的,一个6人间的普通学生宿舍,就有超过3个人处于亚健康状态;一个4人间的研究生宿舍,就有超过2个人心理不健康。而心理专家李知指出的这个数据,却是年5月公布的。经过了十三年的时间,这些心理健康处于亚健康或者不健康的大学生们,心理问题是否到得了至治愈?还是愈演愈烈?这些大学生们流散到全国各地,世界各地,他们的心理问题到底解决了吗?19岁就读在广东某大学的杨某某,因病休学在家。因为几句训斥就情绪失控,拿起菜刀到小区砍向了无辜的孩子。让人痛心的是,这个2岁儿童的妈妈却是抗疫英雄。或许杨某某有很大的压力,但是为何他的重压,要让别人承担?现有的诸多的数据和事实表明,被我们寄予厚望的大学生或许已成为了心理弱势群体。三、高材生犯罪,不能只将责任推给学校,父母、他们自身更是犯罪的根源。我们不应该只把大学生出现素质问题的原因,只归结于学校。父母、他们自身的价值观都是导致他们有心理问题的因素。同时矫正他们的心理问题,也需要多方面的措施。1、不够健康和完善的家庭教育,是导致学会心理不健康的直接因素。俗话说,父母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孩子会无意中学着父母的模样做事情。所以不够健康和完善的家庭教育也是导致学会心理素质不好的直接因素。作为孩子最为亲近的人,父母们应该做好自己的事情,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家长应该树立创造健康家庭教育环境的意识,自己的素质达关,孩子才会跟着模仿;家长可以辅助孩子多看一些心理学书籍,有目的的让孩子去做一些积极的事情;家长要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教养子女,言传身教、严慈相济,切忌溺爱、切忌严厉;家长要和孩子建立正常和谐的亲情关系,让孩子没有家庭带来的压力,才能更加自信,在宽松、健康的心理氛围下成长。2、高考招生综合素质进高考大提速,各级学校应该做好熏陶。一般,学校都比较注重学生的文化素质,忽略了学生的道德素养和心理素质。为加强学生的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学校应该尽可能做到以下几点:变换现有的教育方法,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以适应当前现状的需要;丰富学校课余活动,给学生们提供一些合作互动的机会,使同学们在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中受到陶冶;积极举办有利于提高学生身体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的系列讲座,提高学生对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的重视;开设心理教育方面的课程,成立心理协会对学生提供咨询,以免不时之需。年01月09日经济日报报道中国经济网北京讯:教育部近日发出《关于做好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再次强调推进综合素质档案在招生中使用。这就要求,学生在高中时期就应该要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这个阶段,能够接触学生,让学生潜移默化的形成良好的综合素质的机构,就是学校。这里的学校,不只是高等院校,也包括高中院校、初中院校。3、大学生心理健康不达标的原因是多元的,自身的价值观是根本。左右一个人行为的,往往是这个人的思想。或许在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下,崇尚个性的思潮越来越成为主流,一些大学生的个性逐渐变得鲜明起来,随之而来的便是“极端个人主义”的萌芽,这就让大学生的价值观逐渐向“个性”、“利己”偏移。如何才能让大学生避免这些思想影响自己的价值观?首先,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珍惜现在的生活,坚持自己的信念,有自己的短期目标和长远目标,努力去拼搏和奋斗。其次,培养主动学习的好习惯。一定要多读书,读好书,可以读现代书籍《卡耐基全集》,学习怎么和人交流,学习怎么快乐的生活,学习伟人的事迹;也可以读中国的国学《南怀瑾的32堂国学课》,学习怎么待人接物,怎么平静心扉。再次,提高道德修养水平。多做好事,经常满腔热忱地帮助人,这样就会获得受助人的良性反馈,从而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促进身心健康。最后,树立正确的名利观。正确看待自己所做的事情,不要一味追求名利,学会付出,不要处心积虑,凡事顺势而为。大学生成为犯罪主体是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除了上文讲述的,肯定还有其他因素。一些不良风气的盛行、恶习的传播,都会让大学生的价值观发生改变。提升大学生的心理素养迫在眉睫,这不是一两个人想着去解决就能解决的事情,需要这个社会上所有的人团结一致,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杜绝恶习、拒绝不良外网的入侵。大学生还是我们寄予希望的未来,祖国的未来需要他们来建设。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只要他们能够学到专业的知识,我们都为他们骄傲。只是希望他们能够利用好这来之不易的机会,把握好自己的人生,努力向上,一心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