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莜衍
年3月,浙江省温州市提出“规划”到年常住人口超过万的目标,引发外界热议。越来越多的城市试图挤进“千万人口俱乐部”,但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有个大城市,包括7个超大城市、14个特大城市、14个Ⅰ型大城市以及70个Ⅱ型大城市。
根据城区常住人口数量,将城市分为五类七档:城区常住人口超过万的城市为超大城市,万至万的特大城市,万至万的I型大城市和万至万的Ⅱ型大城市并称为大城市。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大城市中,包括了4个县级市,分别是江苏昆山、浙江义乌、浙江慈溪和福建晋江,均为Ⅱ型大城市。
此外,现在有12城冲刺“千万人口俱乐部”,在老龄化、低生育率、总人口数量面临负增长的背景下,这些城市提出千万人口规模目标的动机是什么?它们又如何去完成这一目标?
数据显示,温州常住人口.29万,但城区人口只有.18万,为Ⅱ型大城市。从常住人口来看,温州以.29万人居浙江省第二,紧随其后的是宁波市,常住人口.43万。人口和经济实力处于“伯仲之间”温州和宁波,都有冲刺万常住人口规模的野心,但温州更为积极。
要知道,年温州常住人口达到.21万人,位居浙江各地市人口第一位,当时的杭州、人口只有万,排名第二。曾经备受外来人口青睐的温州市,如今渐渐“失宠”。温州不仅对外来人口的吸引力逐渐下降,就连人口自然增长也在减少。年,温州人口出生率为6.8‰,死亡率为5.9‰,自然增长率为0.9‰,自然增长人口约0.87万人,而这样的增长率远远不够。
过去,温州不仅有大量的本地人口,也有大量的外来人口,民营经济发达,需要雇佣大量工人,当地人口无法满足需求,温州也是全国吸引外地劳动力最多的城市之一。如今,这些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正面临着艰难的转型升级之路。一些企业在转型升级失败后,或退出市场,或迁出温州,这对温州人口的流入产生不利影响。
城市的发展与竞争中,人口变化是最重要的指标之一。近年来,温州在“抢人”方面也做了不少努力。特别是今年,温州全面取消县市落户门槛,进一步放宽城市落户限制。此外,为了留住人才,还从行业、经济、人才等方面制定了相应的措施,鼓励人才留温、保障人才安居。
数据显示,宁波和温州的人口距离突破万,都只有一步之遥。这两座城市进入“千万人口俱乐部”只是时间问题。年末宁波常住人口数为.2万,两年间增加.2万人,如果继续保持这个速度,宁波跨入“千万人口俱乐部”的时间,就在这一两年间了。年末温州常住人口数为万,两年增加了34.5万人,按照这个速度,常住人口破千万的时间,也不会很长。
值得注意的是,在冲刺“千万人口俱乐部”的意愿方面,省会城市似乎显现出更多焦虑。常住人口在万到万之间的8个城市中,有5个是省会城市,分别是南京、济南、合肥、长春和吉林。而在常住人口低于万的城市中,4个提出千万人口规模目标的城市,也全部为省会城市,分别是昆明、南宁、福州和贵阳。
这些省会城市的“尴尬”不仅在于经济层面被周围的强邻环伺,而且常住人口往往少于省内其他非省会城市。例如,福州市常住人口.13万,与福建省常住人口第一的泉州相差近50万人;济南市常住人口.24万,仅排在全省第四位。临沂、青岛和潍坊排在济南之前。
作为江苏省省会,南京常住人口只有.47万,而苏州常住人口已达.83万,且周边的杭州市和上海市常住人口都已过千万,即使是西边的邻居合肥,也有.99万常住人口。
作为全国唯一一个没有平原的省份,贵州省经济底子较为薄弱。省会贵阳常住人口只有.7万,但贵阳也同样提出了具有“创新”特色的人口增长计划。目前,贵阳常住人口.7万人,安顺市常住人口.9万人,黔南州常住人口.6万人,这三个城市的常住人口总数已超过万人。
位于东北的长春、沈阳、哈尔滨等城市出台了多项人口政策,落户条件接近“零门槛”,长春和沈阳也提出了常住人口达万的目标,但成效甚微。年,长春市和沈阳市常住人口分别为.72万人和.8万人,与年数据相比,一年仅仅增加2.03万、4.97万人。
哈尔滨作为“东北第一人口城市”,虽然常住人口早在万以上,但从年开始,哈尔滨市人口开始下降,到年将降至万以下。数据显示,到年底,哈尔滨市户籍人口总数将达到.2万人。
随着哈尔滨数据的公布,“千万人口俱乐部”的格局已经基本落定,在目前人口千万的17个城市中,重庆以.43万人排名第一,上海、北京、成都同处万量级,分居二至四位。广州和深圳分别以.06万和.38万人的成绩,成为冲击万量级的“后备选手”。
那么看完后,你认为这些城市有望进入“千万人口俱乐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