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子作为百兽之王,其威武凶猛、优美健壮的体态令人敬畏,继而崇拜。古代中国人认为狮子体魄雄壮,吼声如雷,威震百兽,为动物之长。日行五百里,怒则威在齿,喜则威在尾,吼则群兽避易,马皆溺血。虽死而虎豹不敢食其肉,蚊蝇不敢附其身。《狮赋》云:“(狮子)钩爪锯齿,弭耳宛足,瞋目雷曜,发声雷响。拉虎吞貔,裂犀分象。”《瀛涯胜览》一书写道:“狮子形如虎,黑黄无斑,头大口阔,尾尖毛多,黑长如缨,声吼如雷,诸兽见之,伏不敢起,乃兽中之王也。”
狮子以威武吉祥的形象进入中国人的生活,人们希望用狮子威猛的气势降魔驱邪,护法镇宅,这与佛教中狮子为圣兽的宗旨是一致的。唐宋时期,威而不怒的镇邪狮雕十分流行,开元文士阎随侯曾作《镇座狮子赋》云:“威慑百城,褰帷见之而增惧。坐镇千里,伏猛无劳于武张。有足不攫,若知其豢扰;有齿不噬,更表于循良。”威狮由此而成为护卫之列,帝陵墓道、桥梁牌坊、河口古道等皆以石狮镇之。
古人认为狮子不仅可以驱邪纳吉、镇守陵墓,还能预卜洪灾,彰显权贵,所以常用来守卫宫殿村寨、装饰宅门家具,体现出人们祈求平安、显示尊贵的世俗心理。所以,古今宫殿、官府、衙署、宅邸多用石狮守门,在众多的园林名胜中,各种造型的狮子亦随处可见,成为狮子文化的风景线。按传统习俗,成对的狮子讲究“左雄右雌”,而且狮子所踩之物也代表不同的意义,狮子蹄下为球,象征统一寰宇和无上权利,必为雄狮;蹄下踩着幼狮,象征子孙绵延,当为雌狮。如果狮子所蹲之石刻着凤凰和牡丹,鸟中之王,花中之王,则称“三王之狮”。此外还有南狮北狮之分,北狮威严雄壮,南狮活泼有趣。民间喜庆隆重会典,常有耍狮之戏,以示吉庆祥瑞。
清瘿木摆件
尺寸:21.5cm*29cm*39cm
此物现藏于风蕴轩艺术博物馆。其材质为瘿木,整块瘿木天然形成一个狮子头。古代匠人因材施艺,在这个基础上加以雕琢,并用翡翠做眼部装饰。整体气势不凡,皮壳极为开门。
狮子以瑞兽的形象进入中国人的文化视野之后,其吉祥的寓意令人神往。古汉语中“狮”、“师”同音通假,旧时常借狮喻师,以示吉祥。因此人们常以狮子来祝愿官运亨通、飞黄腾达、万事如意。古代官制中有太师、少师、太傅、少保,为辅天子之官,官至极品,位列三公,故太狮少狮纹样既有仕途顺利又有事事如意的寓意。其中还有狮子与莲花灯组合而成的“连登太师”,用一只大狮子和一只小狮组成“太师少师”图案,寓意为望子成龙、官运亨通。太少红狮瓷绘艺术也是古代狮子文化中象征意义最独特的一类,太少红狮滚绣球表示财源不断、子嗣昌盛;狮子配以绶带,表示喜事连连、吉庆绵绵;太狮踩绣球,则表示“统一环宇”;太狮与众多小狮子一同嬉戏,寓意多子多福,吉祥喜庆;或以九狮图寓意家族兴旺,更以双狮戏球、三狮戏球以示吉庆祥瑞。
狮子纹饰除了上述寓意外,还附着了诸如官阶、权力、等级等内涵。如旧时置于达官显贵门前的狮子,门左为雄狮,其脚边踏一只绣球,绣球象征权力;门右为雌狮,其脚下抚一只幼狮,寓意子孙昌盛,这已成为一种习俗惯制。同时,狮子头部鬈毛疙瘩的雕刻也很有规矩,鬈毛疙瘩数量越多,则主人官位品级越高。一品官或公侯等府第前的石狮头部有十三个鬈毛疙瘩,谓之“十三太保”,一品官以下石狮的鬈毛疙瘩,则要逐级递减,每减一品就要减少一个疙瘩,七品官以下门前摆放石狮即为僭越,必当问罪。狮子底座花纹的雕刻也大有寓意:正面雕刻瓶、盘和三支戟,寓意“平升三级”;右面刻有牡丹和松柏,寓意“富贵长春”;左面刻有“文房四宝”,寓意“文采风流”;背面刻有“八卦太极图”,寓其“镇妖驱邪”。
总之,我国狮纹装饰以象征、寓意性为主要特征,而且几乎是“图必有意,意必吉祥”。因此,狮子形象被广泛应用于陶瓷装饰、桥梁建筑、牌坊陵墓、官府园林等,具有一定的审美特质和宗教意味,成了人们约定俗成的文化图腾。可以说,中国化的狮文化和狮纹陶瓷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历程,折射出中国传统社会健康向上的人文精神,体现了人们追求和平尊荣的文化心理。通过对狮文化熔古烁今的整合与重建,不仅有助于弘扬民族精神,更能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使中华文明以“醒狮”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