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订阅哦
豆瓣用户某四/文
本文经作者授权发布,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每一年——是的每一年,没有例外——我爱读书的友邻们都会在个人阅读总结的留言区里“收获”一大批这样的反馈:
给我一个不呵呵的理由
本来,除了“呵呵”我什么都不想说的,反正说了人家也不一定信。然而确实有这样一批“怪人”存在啊,每天不读上几页书就浑身不舒服,别说80页了,页都是常事,读完还会醉醺醺地去读书群里狂野地刨上一屏字……我敢说这样的话,是因为我就是这样的人,而且我还有一大票这样的朋友。他们读得比你多,并不是因为读得比你粗糙,或者,比你潦草,撇去熟能生巧的因素,只是因为想读而已,他们乐意把更多时间花在阅读这件事上。换句话说,你读得少,只是因为你觉得其他事情比读书重要(原话是梁文道说的,大意如此),这没什么不对,但也请别武断地推测他人“过大”的阅读量都是注水猪肉。
而且,拜托,读书一定要“学到什么”吗?你挤一小时地铁钻小胡同儿吃涮肉是为了“学到什么”吗?你跟你发小儿搁KTV里鬼哭狼嚎地唱《最初的梦想》是为了“学到什么”吗?怎么吃喝玩儿乐都叫“享受”,到读书这里就非得“学到什么”呢?我读了高兴不行吗?那些优秀的作品,是一直在散发着能量与魅力的,阅读本身,是可以给人带来巨大愉悦的啊你感受不到吗?
下面是一个名叫“读了高兴就好”的故事。
尽管我一直认为我妈对我的认识不怎么深刻,但是对于“没长性”这一著名论断,却是无力反驳的。没办法,例证太多,忘都忘不掉。
小时候报过无数学习班,没有一个坚持下来的,专注半途而废三十年。学得最长的是围棋,从兴致勃勃到怎么吧唧嘴都品不出味儿来,前后有八个多月,毫无征兆地就下烦了。老师很客气地跑来家里跟我妈说,这孩子有些天分的,就这样不学了有点可惜,再坚持一下吧会有成果的。我妈胡乱谦虚了一番,问,预交了一年的学费呢,后面这三个月的能不能退啊?
学得最短的是吉他,这个没用报班儿,直接跟我爸学的,天天看他老人家弹《彝族舞曲》,好听得不要不要的,就死气白赖硬要弹……于是跟着学了三天,结果手指头刚磨出俩小水泡来,就哭唧唧地不要不要了。我爸笑笑说,可能就不是搞艺术的料吧,对此我妈表示不意外。不过我始终相信我是亲生的。
当年的我(想象图)
总之我从来就不是那种以伟大恒心和惊人毅力而著称的女英雄,不仅不勇猛,还有点儿怂。所以有很长一个时期,我的人生都是随性着过来的。随性地上上学,随性地翻翻书,随性地刷刷片,随性地听一点斯堪的纳维亚小金属,期间随性地谈了个恋爱,随性地结了个婚,又随性地生了个娃。于是我漫长的随性生涯就随之结束了。
不得不结束。到现在都记得坐月子的时候我那神经兮兮的状态,不是忧郁,就是神经,整天担心那个柔弱的小东西发生意外,彻夜失眠。她太小了啊还不会翻身,夜里如果呕奶一定会呛到自己,可是呢,万一她偶然翻了个身,被子蒙住口鼻的话很容易窒息啊,挂在她头顶上那张婚纱照会不会太大,那个相框不要太重啊,小小一个钉子勾得住吗,感觉随时会掉下来砸断她的脖子,还有小床的护栏,这间距也太诡异了吧,感觉很容易卡主她的头啊……事实证明我担心的事情一件也不会发生,我该担心的是乳腺管堵塞……好在那段灰头土脸的日子已经过去了,现在娃四岁了,表达能力略强,跟她姥姥一样是个揭短儿小能手。娃要养,更要教,如果碰到的又是个特别黏人的娃,那么“多余”的私人兴趣多半是要让位的。尤其是妈妈们,往往会舍弃更多。
想想这些年来,唯一没有被我放下的一点小爱好,恐怕就只有读书了。前些日子跟书友聊起今年的阅读量,随手在豆瓣扒了扒数据,多本。对方的反应倒是出乎我的意料:四四你太励志了!我说这读得也不算多吧,豆瓣上一年读多本的准专业读者一抓一把。她想了想说,可是又有几个是已婚有娃的文艺妇女哪?
我想我明白她的意思了。想想也是,以前一起读书码文的女性朋友,一旦结了婚生了娃,常常好像变了个人似的,不管曾经保持着多么规律的阅读习惯,不管以前喜欢的是加缪还是卡夫卡,孩子都会瞬间膨胀成唯一偶像。爱当然是最首要的因素,不过我觉得这八成还跟激素分泌有点关系,还可能是人类这一物种为保障自身顺利繁衍而进化出的基因诡计……
总之结果是曾经的文艺少女们纷纷拜倒在了小宝宝的纸尿裤下,沉迷于咿咿呀呀,别了,卡夫卡。啊孩子的神秘魅力真是难以名状对吧,小小的人儿,大大的光芒……你呢,既是他的信徒,又是他的王。就是那么一种边膜拜边哺育、边感恩边教养的节奏。要照料,要亲吻,要陪伴,忙得唻,还读什么书呢?要读也是读《育儿百科》吧?读书这种事,时间成本太高了吧?
可是读书这种事,在我看来是再简单不过了,喜欢就读喽。
我想这也是大浪淘沙的结果。哦别误会,这里的“沙”,指的是吉他和围棋。我可能真没什么长性,可是对阅读还真够长情的,这恐怕是真爱。我怀疑我有“读瘾”……之前决定在半年之内读完七卷本的《追忆似水年华》时,我用的词是:嗑掉。
其实我平日也是忙忙叨叨的。本身做的是文秘工作,在单位每天都有无穷无尽的材料要赶,有时候还要加班,连轴儿转,简直陀螺一样的;回家就跟闺女腻在一起,陪吃管玩儿哄睡,这一趟太极打下来,夜已经特别特别深了。所以我也并没有什么大块的时间能用来读书的,班车上倒能看一会儿,前提是有座位。于是就零打碎敲地读,少戳手机多看书呗,读到尽兴处不忍释卷了,就等孩子睡了爬起来熬夜读,之前读安·泰勒的《思家小馆的晚餐》,读到三点半还嗨着。
倒也不觉得苦,我这种自我要求向来不高的人多半不会勉强自己必须如何如何,这么读着,是真的快乐。然而快乐的代价是掉头发……不是脱发,是发质明显变差,枯黄枯黄的(我妈一度怀疑我染发了……),而且易断,每天早晨梳妆台前都好像命案现场。所以这哪里励志了啊简直惊悚!
最近忍痛把已经拖到屁股的大长头发齐着胳肢窝剪掉了,希望还救得回来……欸,这样看来我好像在宣扬读书无用论一样!(甚至有害……)然而我本意不是这样的!
嘤嘤
我打小儿就有点社交恐惧,胆小又自卑。书简直救了我。没人跟我玩儿我就拼命读书,小学初中那会儿,废寝忘食地读了一大堆勃朗特果戈里大仲马司汤达(俗称世界文学名著……),后来还有以我的文学男神加西亚·马尔克斯为代表的拉美那一票高人,对于一个连小葱拌豆腐都没吃过就直接开了洋荤的小胖妞儿来说,书的世界有够光怪陆离的,大概比那些在窗外爬树抓知了的小男生有意思一万倍,呵呵。我一直觉得我库存有限的一点聪明才智都是从书里看来的,它们甚至还塑造了我的性格、完成了我的性启蒙……既丰富了知识,又避免了早恋。
(前方肉麻预警)
书始终是我的良师益友,从开始到现在,一直都是。生活越是平缓,人越需要书里的波澜。在极少极少的一些时刻,我也会问过自己读这么多闲书到底有没有用的问题。对此我的答案一直没有变过:管那么多干嘛,读得高兴就好啊。至少在好奇宝宝发动十万个为什么这个特殊技能时,能有效抵挡一阵子吧!而且据我观察,好奇宝宝本人似乎也对书籍和阅读蛮感兴趣的,反正每次我送她绘本的时候,她都跟收到棒棒糖和蓬蓬裙一样兴高采烈……
或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可以安静地坐着,各读各的,知书达理不是梦。至于诗书传家,但愿吧。“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第一件好使还是读书。”反正张元济先生的这个对子,对我来说是个极大的安慰,它让我在每一个想买书的瞬间都能够毫不手软地买下去……或许也会激励我努力赚钱,买个更大的房子。
年度小结加表白:
对照豆瓣的“已读”扒拉了一遍,年共读书本,其中大人书本,小孩儿书72本,每本都写了短评,少数几本还写了长评。不太想搞个人年度书单了,对我等博爱者来说,十佳什么的好难选,不过有几件事值得记一笔——
1.
新出的加重读的,今年一共看了8本大老马(《枯枝败叶》《梦中的欢快葬礼和十二个异乡故事》《礼拜二午睡时刻》《恶时辰》《苦妓回忆录》《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爱情和其他魔鬼》),本本都爱,写了长评《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低俗怪谈”》,打算明年把我男神另外几本虚构作品都撸一遍再读《活着为了讲述》,这对我来说就像一个仪式。
▼
2.
我发现我对村上春树的感情有点奇怪哎,今年读了5本,先是把最长的《1Q84》结束掉,收藏向的全彩插图版《图书馆奇谈》和《袭击面包店》也没放过,后来连他主编的《生日故事集》(里面只有他一个短篇)都第一时间买来读了,还为绘本《毛茸茸》写了个评……你们感觉这有没有可能是真爱呀?对了,今年我还见到了林少华,装了满满一书包的村上去给他签,林少华皮肤超好的,嫩白水光肌
▼
3.
发现了乔纳森·弗兰岑、安·泰勒和阿兰·摩尔,重新发现了鲁迅、张爱玲和谢默斯·希尼,迷上骆以军!
有时候只需要读上半页就可以判断一个作者是不是你的菜了,于是我刚读完半页《如何独处》就打算把砖头一样的《纠正》和《自由》都读掉,扑面而来的睿智与犀利不能再对味儿了,相见恨晚。
▼
读安·泰勒,起初是因为《思家小馆的晚餐》那个手绘封面,实在是太好看了……没想到小说更好看,全然不是远远望去那副甜软温情的样子,以蓬松的笔触描摹着粗硬的内核,渐次铺陈出主人公五味杂陈的人生,可迷人呢。我也写了篇时而欢脱时而深沉的长评,可惜没人看……
▼
阿兰·摩尔是特神一人,胡子拉碴脑洞奇大,在此诚意推荐《守望者》(上下册),不多说,谁看谁知道(并不是托儿)……
▼
被人嘲笑连《朝花夕拾》都没通读过,羞愤难当,赶紧找来读了……果断买了鲁迅全集,会读完。
▼
读了去台湾时从二手书店淘来的《赤地之恋》和《秧歌》,更喜欢后者,真是有力量的书写,更想扇那些老黑张爱玲爱犯矫情的大尾巴狼了。还读了她的译文集《老人与海》,《鹿苑长春》太美了。
▼
希尼的诗并不好读,这老先生用起典来排山倒海的,所以新出的这本《电灯光》,我结结实实读了两遍。译得真好,注释也体贴,然而该书豆瓣页面仅87人标注“已读”,遗憾。写了长评《本来以为我不会喜欢希尼这样的诗人》,收获“三俗”标签一枚。
▼
孕期读《西夏旅馆》的时候真是被骆以军的重口味给齁到了,今年读了相对清淡的旧作《月球姓氏》,一部曲曲折折兜兜转转的家族史,穿插各式惊险而妥帖的漂亮比喻,简直惊艳。
老夫人得了老年痴呆症,像个早产的婴儿缩在客厅转角的轮椅上。她的皮肤像煮烂透明的洋菜蒟蒻冻一样沉积不了任何色斑。菲佣玛丽亚煮了一碗糊糊透明的稠粥喂她。他不知怎么便觉得像一碗果冻坐在杯里一匙匙吃着自己。
当年的读者一定会想,才三十出头就已经这么会写了,以后想怎样啊!也不会怎样吧,只不过,有些读者会想把他写的书全读了。今年还读了他学生时代的诗集《弃的故事》,蛮淘气的。明年会读《女儿》,据说很磨人。
▼
4.
也读了一些非虚构作品,最喜欢的是《北欧,冰与火之地的寻真之旅》。好玩儿极了,几乎从头笑到尾。作者是个“狂妄自大的英国佬儿”(自封的!),抖起机灵来没底线,晒起数据来不含糊,对各类素材的编织精细而巧妙,这种严肃而活泼的作品,也算社科界的奇葩。
这个英国佬儿活泼起来大概是什么样子呢?这是73页的一个注释,请随意感受一下:
丹麦是欧洲、可能也是全世界唯―的国家,规定兽奸不是犯罪;它担心这样的法规会使生猪养殖户遭到起诉,因为他们要对母猪进行人工授精。我看过相关主题的一档电视节目——我是出于研究目的——据估计,7%的丹麦男性与动物发生过性行为。下次你观看丹麦国家队踢足球,不妨转动这个念头:极有可能,其中一名球员就与四足动物发生过关系。
还有68页这个抢戏的括号,也请感受一下:
丹麦的flxicurity制度被认为具有灵活性,应对及时,它有宽松的劳动法和优厚的福利,瑞典与之相反,瑞典的就业立法相当严格,福利较低,而工作保障更高(就我的理解,瑞典员工必须在CEO的办公桌上解大便时被抓了现行,同时点火烧掉了划时代的新产品设计图纸,才会收到第一次书面警告,攒够5次警告,公司才能够要求仲裁,即使走到这一步,要解雇他,也还必须征得前台女接待员的同意)。
这书有进入豆瓣年度读书榜单哪,还是诗歌/游记类的第一名。完全不意外。
豆瓣年度读书榜单
怎么了嘛就晒一下小短评嘛
▼
5.
小孩儿书,还是绘本为主,去年最喜欢的是安东尼·布朗,今年最喜欢的是米切尔·恩德。《不一样的卡梅拉》第一季绘本版也相当不错,法式幽默,颇具科幻精神和女权思想,画面丰富,颜色巨美……之后几季成了动画改编版,真心不行,圈钱肥皂剧,意思差大了。今年我和小N都超级喜欢,读了十几遍乃至几十遍的,有下面这几本,排名不分先后。
▼
《眼》
《威利的疑问》
《晚安黛西》
《奥菲利娅的影子剧院》
《给一颗星的颂歌》
6.
终于开始读《追忆似水年华》。买了译林的全译本,已经读完前三卷,完全迷醉,明年全部读完的时候可能会写点儿什么。
▼
7.
读了两本豆友的书,邓安庆的《山中的糖果》和朱岳的《蒙着眼睛的旅行者》。写了“可以买一本,也可以抱一下”的长评,加入了秃顶会。他们俩都好可爱啊我想跟他们一块儿吃火锅儿!
▼
8.
坚持了一整年,每月读-页不等的大部头一本,感谢知默的监督与陪伴。夹带个私货,诚意推荐我们知默大主播清新宜人的读书节目“默读”。天气太冷?听一期默读吧。雾霾太大?听一期默读吧。地铁太挤?听一期默读吧。默读,包治一万种不清爽。(我是光荣的自来水)
9.
懂的自然会懂,我爱十二宫。
年,我的小目标是读的比买的多,预备建个相册,叫“买到即读到”……
总之,读书没什么了不起,一年读一百多本也没那么不可信。个人爱好罢了。或许我在读书的时候浪费了不少生命,可这正是我想要的。
nd